清末的法师 第186节(2/2)

&esp;&esp;“因为他们的欧式建筑牢固,风灾时,最多吹坏了门窗,而贵族更是在山顶住!穷人只能住海边的木板房,更多人住在船屋里。”

&esp;&esp;赵传薪想起后来有那么一群忠犬,似乎就从这时候开始被驯化的吧,慢慢习惯了低等人的身份。以前喊“港英必败”,后来开始喊“美军登陆”,端的是二逼!

&esp;&esp;今天赵传薪看到的,可不是那些“独”们描述的美好世界。

&esp;&esp;他看见了洋人拿藤条,将苦力后背抽出一道道触目惊心的淤青。

&esp;&esp;若非亲眼所见,绝无法想象此时港岛的底层民众活的多难。

&esp;&esp;忽然,他就不想让这群港英好过了。

&esp;&esp;罕见的,他收起笑脸,朝李之桃摆摆手:“你们先出去。”

&esp;&esp;现在的李之桃,已经彻底服了。

&esp;&esp;什么面子不面子的,我大缸桃在赵生面前能有什么面子!

&esp;&esp;出门后,蛤蟆仔急切的问:“大哥,赵生究竟系咩人?”

&esp;&esp;“阔佬咯!”

&esp;&esp;吹水驹兴奋的不得了:“咁讲,跟赵生混,都可以出头咯!”

&esp;&esp;而李之桃懂个屁啊,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。

&esp;&esp;只能抱着结实的臂膀,腮帮子跳了跳,老神在在的说:“还要你讲?”

&esp;&esp;屋里。

&esp;&esp;没了外人赵传薪说出了心里话:“宝贵哪去了?”

&esp;&esp;高丽说:“回内陆了,港岛受灾后,内地连续下大雨,灾情没这里严重,但这个冬天难捱了。”

&esp;&esp;刘佳慧补充:“我们从东南亚购粮,不足以支撑两岸赈济。

&esp;&esp;你从日本带回来的粮食解了燃眉之急了。”

&esp;&esp;赵传薪记得,因为连年灾荒,从此时起国内各地时不时的搞起义,清廷焦头烂额。

&esp;&esp;也不知道鹿岗镇慈善会的所作所为,会不会延迟推翻清廷的节奏。

&esp;&esp;若让他们多苟延残喘一两年,又会出现什么变故?

&esp;&esp;想到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,赵传薪两眼一黑。

&esp;&esp;做也不是,不做也不是,活着真难!

&esp;&esp;刘佳慧又调侃道:“京城里那位佛爷,还掏了十万大洋赈灾,有三万拨给港岛了。能下来多少,就为未可知了。”

&esp;&esp;慈善会付出的财力,是老太婆的十倍不止。

&esp;&esp;这会儿的贪官污吏,甭管是赈灾款还是其它,能贪墨的绝对不会手下留情。

&esp;&esp;其实后面的蒋和宋,也没少干这事儿。

&esp;&esp;连保家卫国用的飞机,都要玩点猫腻偷工减料,这种人不倒天理难容。

&esp;&esp;赵传薪摇头:“别管他们了。

&esp;&esp;我有点想法,你们觉得在港岛发展电力和船运怎么样?”

&esp;&esp;这让刘佳慧一愣:“谁懂?”

&esp;&esp;“不懂慢慢学呗。”

&esp;&esp;高丽似笑非笑:“你学?”

&esp;&esp;登时让赵传薪心里发毛:“高丽你糊涂啊,我这人日理万机,忙得很,哪有时间学?”

&esp;&esp;三人大眼瞪小眼。

&esp;&esp;明知道赵传薪睁眼说瞎话,他忙个屁啊。火燎眉毛了,他都不会急的主,天天就属他闲得蛋疼。

&esp;&esp;可要让他处理这些,纯属异想天开。

&esp;&esp;高丽不确定道:“宝贵?”

&esp;&esp;刘佳慧第一时间摇头:“让他出风头,他乐意。让他学这么高深的东西,他没那头脑知道么。”

&esp;&esp;听到“头脑”二字,赵传薪眼睛一亮。

&esp;&esp;“这事儿还是得让李光宗来!”

&esp;&esp;这就没有异议了。

&esp;&esp;鹿岗镇谁最锐意进取?谁脑子最活泛?

&esp;&esp;当属李光宗莫属。

&esp;&esp;李光宗可是鹿岗镇治安所里公认的劳模,人称“阳历牌”。

&esp;&esp;阳历牌上有多少天,他上多少天的班,过年也不闲着!

&esp;&esp;确定人选后,刘佳慧又摇摇头:“港岛的情况比较复杂。英国人起初根本就没想发展港岛经济,现在虽然好了很多,但对于底层华人的歧视和剥削依然存在。我们参与船运建发电站,他们能同意么?”

&esp;&esp;“问题应当不大。”赵传薪琢磨道:“给他们钱,买地皮,租港口,实在不行我们自己建港口也行。又不是只有维多利亚港能停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