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突然发现长公子许久没说话了。
&esp;&esp;扶苏扭头一看,他阿兄正在沉思什么。身边还有一个小豆丁,也在皱着脸沉思。
&esp;&esp;扶苏就逗了一下小孩:
&esp;&esp;“你能听懂吗?”
&esp;&esp;嬴桥松点头:
&esp;&esp;“能听懂一点点。”
&esp;&esp;扶苏于是学着阿父考教孩子的模样问:
&esp;&esp;“听懂了什么?”
&esp;&esp;嬴桥松答:
&esp;&esp;“兄终弟及不行,还是得用嫡长子继承制。大一统王朝要求稳为上,不能自己给自己埋祸端。”
&esp;&esp;扶苏还算满意:
&esp;&esp;“嫡长子制度稳定,且容错率高。”
&esp;&esp;长子优秀的时候,最好不过。立不立后都行,毕竟长子第一顺位,立后会更稳妥一些。
&esp;&esp;而长子不够优秀时,把优秀的儿子生母立为皇后。这样看重的儿子就越过长子成为了嫡长子,存在一定的可操作空间。
&esp;&esp;唯一麻烦的就是万一自己英年早逝,可能会导致幼主临朝。
&esp;&esp;但没有哪种制度是万无一失的。
&esp;&esp;要么选择稳定的继承方式,要么选择稳定的朝纲。
&esp;&esp;有能力的君主宁愿选择前者也不会选择后者,因为他们有自信,自己选出的辅国重臣不会架空小皇帝,只会尽心辅佐。
&esp;&esp;而且有能力的皇帝谁肯把皇位拱手让给弟弟啊!
&esp;&esp;反正大一统王朝也没那么容易被人篡位,大不了就让权臣掌控一段时间的权柄。顶多过个几十年,总会有其他皇室成员把他拉下来的。
&esp;&esp;扶苏给小桥松分析了一下这个心态。
&esp;&esp;桥松听得目瞪口呆。
&esp;&esp;长公子本来还沉浸在之前的思索里,学习扶苏的解题思路。结果被这段惊出来了,一时有些无言。
&esp;&esp;这种“反正我要把皇位传给我儿子,至于传完之后留下多少隐患我不管,哪怕丢了皇位也是我儿孙丢的,跟我没关系”的心态,实在让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。
&esp;&esp;长公子下意识去看始皇,梓桑这个想法真的没问题吗?
&esp;&esp;嬴政也被呛着了,好悬没有失态。
&esp;&esp;始皇用“这很正常”的语气安抚道:
&esp;&esp;“阿苏当久了皇帝比较任性。”
&esp;&esp;左右扶苏能力强,即便当真遇到幼主临朝的情况,他看重的臣子也必然靠谱。大秦又不会真的因此灭亡,不必在意。
&esp;&esp;嬴政:……
&esp;&esp;长公子:……
&esp;&esp;刘彻从窗户那边探出了一个脑袋:
&esp;&esp;“朕好像隐约听见谁在骂朕。”
&esp;&esp;扶苏亲切友好地告诉他:
&esp;&esp;“你听错了,你这么敏感,是不是因为心虚?”
&esp;&esp;刘彻半信半疑:
&esp;&esp;“朕分明听到了你们在说继承人年幼还非要让儿子继位,挑的辅国重臣大权在握,架空皇帝。”
&esp;&esp;这不就是在点他吗?
&esp;&esp;扶苏面不改色:
&esp;&esp;“那我后头还说皇帝看人眼光不错,挑的重臣最终还政给皇帝了呢。”
&esp;&esp;你怎么只能听见自己被戳痛脚的地方?
&esp;&esp;刘彻轻哼一声:
&esp;&esp;“你这么懂,莫非你儿子也是幼年继位的?我想起来了,你爹说你英年早逝,该不会真是这样吧?”
&esp;&esp;嬴政面色微变。
&esp;&esp;关于秦梓桑英年早逝这件事,很多人心里都留下了这个印象。
&esp;&esp;但其实起初并不是始皇说的,而是扶苏自己诱导大家留下的,只不过始皇没有反驳而已。
&esp;&esp;嬴政只当他在胡说,没有特别往心里去。如今被刘彻点出来,他也有点担忧了。
&esp;&esp;之前竟然忘了问梓桑具体情况。
&esp;&esp;扶苏眨了眨眼。
&esp;&esp;这个汉武帝什么毛病?非要跑来找不痛快吗?
&esp;&esp;既然你真心实意的发问了——
&esp;&esp;扶苏热情地为刘彻解答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