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7章(2/2)

&esp;&esp;冒贯。

&esp;&esp;“冒籍窃资,怎可如此?”

&esp;&esp;那人奇异般的看了冯河一眼,“冯兄处在科举烘炉之中,怎还如此愚蠢?”

&esp;&esp;他当时初闻也诧异,各地乡试时间最长竟相差近一年之久,无疑有太多可趁之机。冒亲、借地寄读或是更易户籍,不过是比旁人多几分胜的筹算,既有这登天捷路,他们身后家族又有这搭路之梯,为何弃之不用?

&esp;&esp;“冯兄,莫忘了,水至清则无鱼。”

&esp;&esp;“那苏公子又是怎么回事?”

&esp;&esp;“幽州地广槛高,难以脱颖而出,名落孙山是常事,恰好有一地三月后才举行乡试大比。”

&esp;&esp;替考。

&esp;&esp;冯河脑中猛然冒出这两个字,苏家用再考一次的机会,让人甘愿替他儿子替考。

&esp;&esp;三年。

&esp;&esp;走到这一步,谁人不是三年三年复三年,他们的光阴与心血不值一提,而富庶财宦之人,户籍轻易更改,功名唾手可得。

&esp;&esp;“你们的三年珍贵无比。而我们的三年就卑如杂草,贱如藜床,前者只配为人踩踏,后者如敝烂屣,随时可弃吗?”

&esp;&esp;那人平静的看着声嘶力竭、崩溃狼狈的冯河,就好似远远看着发狂的疯狗,眼里是全然置身事外的冷漠,和等待尘埃落定的意料之中。

&esp;&esp;“这就是命。”他道。

&esp;&esp;冯河血红的眼被这霜雪凉意浇透,他弯着腰,久久地沉默。

&esp;&esp;就在那人以为他终是醒悟时,冯河偏又一点点,缓慢的,同样平静的抬起头,黑色的眼珠定定道:

&esp;&esp;“草木可弯亦有棱。”

&esp;&esp;他们这些贫贱之人轻如草芥,又惯常弯腰屈俗以活。便使得太多人忘记,诚然草木无骨,只知迎风倒向。

&esp;&esp;可草木,从来烧不尽,除不灭。

&esp;&esp;他要一个公道。

&esp;&esp;“冒籍窃资,牵涉太广,又耗时耗力,府衙常寺,无人敢接,也无人愿接。”

&esp;&esp;“至于苏公子。”

&esp;&esp;“冯河,一个五甲同进士的微末名次,称不上什么惊天骇地的大事,盛京人不会在意。即便你以血烹之,也只溅你眼前三寸。”

&esp;&esp;“就算你一次次去试,也恐怕没有银两支撑,更何况,你家中还有一老父。”那人点到即止,满意的看到冯河碎裂灰沉下去的目光,施施然离去。

&esp;&esp;冯河痴愣愣的仰视戒尺,戒尺二字,公以省罚,洁以品性,是启蒙时夫子不厌其烦的教导。

&esp;&esp;学业有其愚,行者不昧道。

&esp;&esp;科举路远,纵不能达,也不能失却对公正的敬畏,这是人立身之本。

&esp;&esp;可,能做到的,只是蝼蚁。

&esp;&esp;这,何其可笑?

&esp;&esp;冯河似哭似笑的踩上石碑,涕泗横流的仰天而望,只觉眼前皆是虚幻、假象。

&esp;&esp;他身后。

&esp;&esp;皇城蛰伏似金身神佛,引天下人竞相追逐,凡人耗尽精血托它百载不染凡尘,换它垂眸冷睇悲而不泣,就此,成了抹不去的业障。

&esp;&esp;“所以,他就疯了?”

&esp;&esp;作者有话说:

&esp;&esp;荀子,《劝学》

&esp;&esp;第70章 、天降祥瑞

&esp;&esp;◎水中现石◎

&esp;&esp;“通直郎官虽不大,却是太子侍从,加上苏家以冯河父亲相挟,冯河求助无门,硬生生把自己逼疯了。”柴冬自顾自说完,这才想起方才好像有人说了句话,便看过去。

&esp;&esp;姜回的声音在他前方响起,如骤降冷雪,没有一丝情绪。

&esp;&esp;“我说,冯河因这些事,就疯了么?”

&esp;&esp;摇晃的灯笼透过她身后光秃的枝条,笼下婆娑斑影,姜回立在拉长的光影中,幂篱被风吹折一角,似乎下一刻便可以窥见下面遮掩的容颜,却又无情落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