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澶渊之盟,大宋花钱买平安,江湖人士都气愤着呢。
&esp;&esp;辽国人不凑到跟前还好,都到跟前了还能让他们全须全尾的过去?瞧不起谁呢?
&esp;&esp;苏景殊:……
&esp;&esp;忘了还有这回事。
&esp;&esp;辽国对中原觊觎已久,景德元年,萧太後与辽圣宗在北境挑衅,试图挥师南下吞并大宋。
&esp;&esp;宋辽两军在定州对峙,寇准寇相公带着真宗皇帝亲自前往澶州督战。
&esp;&esp;那场战争大宋占了上风,而当时辽国的萧太後是个相当有本事的女人,开战之前就做好了可战可和两手准备,见辽军初战失利孤军深入恐难取胜,当机立断派人赴入澶州说要罢兵息战。
&esp;&esp;寇相公再三上书说辽国已是强弩之末,正是打败他们的大好时机,边防将领也数次请战,只要让他们打,趁机收回燕云十六州都有可能。
&esp;&esp;奈何皇帝畏敌如虎,对自家军队毫无自信,根本不觉得他们能打得过辽国。
&esp;&esp;京城大部分朝臣也被辽国打怕了,唯恐辽军突破澶州危及京城纷纷表示支持和谈,怕寇相公阻拦甚至联合起来攻击寇相公拥兵自重。
&esp;&esp;寇相公急得上火也没有办法,无奈只得同意讲和。
&esp;&esp;两边都要和,仗自然打不起来。
&esp;&esp;然後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,大宋以每年三十万银绢的代价买到了至今几十年的安宁。
&esp;&esp;不打仗对百姓而言是好事,但是这种打了胜仗还要送钱给敌人的事情实在憋屈。
&esp;&esp;就算停战後边地榷场可以轻轻松松赚到三百万,那三十万银娟和赚到的相比完全不算什麽,这口窝囊气他们也咽不下去。
&esp;&esp;江湖人不讲规矩,也不管什麽大局不大局,知道辽国使臣要来京城没准儿真的沿路设下层层关卡截杀。
&esp;&esp;杀契丹人光宗耀祖,被朝廷通缉只能说a href=https:/tags_nan/gchaohtl tart=_bnk 明朝廷都是怂蛋,那不叫通缉令,那是他们的扬名令。
&esp;&esp;就……
&esp;&esp;仔细想想,除了展猫猫,朝中还真没谁能把他们平安带到京城。
&esp;&esp;第42章
&esp;&esp;
&esp;&esp;辽国使臣来京城觐见大宋皇帝,京城百姓和满朝文武的反应都不怎麽好。
&esp;&esp;毕竟是敌对国,对面还占着他们好些地盘,实在没法给他们好脸色。
&esp;&esp;朝中大臣碍于颜面要好吃好喝招待着,百姓茶余饭後谈论起来可没那麽多顾忌,甚至有不少落第举子为了扬名将真宗皇帝拎出来大骂特骂。
&esp;&esp;开封府刚刚围剿完无忧洞,牢房正紧俏,落第举子这时候撞上来开封府大牢也塞不下,于是有一个算一个全被皇城司给提走了。
&esp;&esp;官家脾气好,被大臣指着鼻子骂都能抹把脸好声好气继续说,但是不代表他能面不改色的听人骂他爹。
&esp;&esp;对此,苏景殊只想说,骂人是个技术活儿,不会骂的话别上来就挑战高难度。
&esp;&esp;这不,挑战失败把自己弄进去了吧。
&esp;&esp;大宋皇城司,执掌宫禁、周庐宿卫、刺探情报,虽然这个名字在後世不显,但是不能掩盖它和明朝锦衣卫是一样性质的特务机构。
&esp;&esp;要扬名骂人可以直接骂官家,官家听了没准儿能忍着火气夸几句,上来就骂先帝这不是找死吗?
&esp;&esp;澶渊之盟签的憋屈,花钱买平安听着也不好听,但是不能掩盖宋辽几十年的太平都是那场盟约的功劳。
&esp;&esp;虽说辽国在庆历年间趁大宋和西夏开战又来了次狮子大开口,找出各种理由索要关南十州,但是对官家和朝中文臣而言,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,加钱就加钱。
&esp;&esp;只要不打仗,一切都好说。
&esp;&esp;当时大宋的情况也实在不好,外有西夏扰边,内有盗贼群起,朝廷边备废弛财用匮乏,支撑不起和辽国西夏同时开战,只能想办法讲和。
&esp;&esp;还是富弼富相公挺身而出两度出使辽国,在谈判中分析用兵利害据理力争,辽国那边只是趁火打劫也不是真的想打仗,于是最终才以增加岁币银十万两、绢十万匹结束那次索地之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