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t css="rd">
&esp;&esp;他是孟子的三十一世孙,进士及第,成为武则天时代的中书舍人,可称为“阁老”。
&esp;&esp;著有《本草音义》七卷、《本草药性》三卷、《本草集录》二卷、《古今录验方》的甄立言,在此时医学界有巨大的影响力,官至太常丞。
&esp;&esp;唐人没有人会觉得医贱,你去找医者救命,难道还能鼻孔朝天吗?
&esp;&esp;连达官贵人对名医都以礼相待。
&esp;&esp;“启禀陛下,这是臣关于济生堂的计划,请陛下过目。”
&esp;&esp;李瑄将奏折呈给李隆基。结婚前就准备好奏折,这几天在天水王府修改完整。
&esp;&esp;关于济生堂的事,朝堂还未下定论,只是一个倡议。
&esp;&esp;让文武大臣心中有准备。
&esp;&esp;“李相立济生堂,取‘救济苍生’之意。”
&esp;&esp;“济生堂分三院。一为回春院,专修医术,克疑难杂症,培养医者,为百姓谋福。”
&esp;&esp;“二为军医院,主修刀兵之伤,辅修医术,得更精湛医术,治疗伤病。”
&esp;&esp;“三为妇孺院,主修女子奇病,接生婴儿,诊治小儿杂病。可招女学童为医。”
&esp;&esp;“济生堂之医,可得优厚俸禄,学成后,可赐三品到九品散官。在郡县建立济生堂,泽被苍生……”
&esp;&esp;李隆基看完奏书后,缓缓将奏书的大部分内容,告知文武百官。
&esp;&esp;这是在询问百官意下如何。
&esp;&esp;从出发点上,李隆基看不出毛病。
&esp;&esp;李瑄在奏折上写:
&esp;&esp;如果能让百姓果腹,只是最基本的皇帝。
&esp;&esp;如果能让百姓丰衣足食,可堪为明君。
&esp;&esp;如果能让百姓有机会读书识字,可以为尧舜。
&esp;&esp;如果能让百姓老有所依,少有所养,可以为圣君。
&esp;&esp;如果百姓在灾病的时候,能及时得到医师的救治,可以为千古圣君。
&esp;&esp;当今天下,医生的数量有限,水平参差不齐,无数生病者得不到救治,庸医误人的事情,又时有发生。
&esp;&esp;大力培养医生,是天下走向更文明的过程。
&esp;&esp;李瑄还提到将陈藏器调回长安,任济生堂主事。
&esp;&esp;陈藏器为盛唐第一名医,在开元二十七年,编著十卷《本草拾遗》。
&esp;&esp;后世认为《本草拾遗》是《本草纲目》之前的医疗百科全书。
&esp;&esp;可见陈藏器的医学造诣之深。
&esp;&esp;寿王李琩在小时候得怪病,就是被陈藏器治好,李隆基表彰其功。
&esp;&esp;现陈藏器为三原县令。
&esp;&esp;就是李瑄杀鸡儆猴的那个三原县。
&esp;&esp;本来陈藏器为三原县尉,李瑄以督常平新法不利为由,罢三原令,顺手就将陈藏器提拔。
&esp;&esp;后世评选大唐五大名医,以出生依次为:孙思邈、甄立言、孟诜、陈藏器、王冰。
&esp;&esp;除了不慕官职的孙思邈,其他每一个都是官吏,而且官职还不低。
&esp;&esp;只是王冰还没有成长起来,他现在才三十多岁。
&esp;&esp;并且王冰是李瑄的忠实拥趸。
&esp;&esp;王冰也是道医,他自号“启玄子”,年纪轻轻,对《黄帝内经》的造诣极高,能举一反三。
&esp;&esp;就是他整天在长安宣传李瑄的《纠婚法》没毛病,甚至还想按照《黄帝内经》,定女子二十一岁结婚的人。
&esp;&esp;因为这个年级身体才全部长全。
&esp;&esp;王冰拜访过李瑄,为李瑄讲元气之说,教养生之道。李瑄结婚的时候,也邀请他。
&esp;&esp;对这种医生,李瑄还是很羨慕的。
&esp;&esp;孙思邈的年纪太邪乎,先不谈。
&esp;&esp;但其他道医动不动活八九十岁,哪怕放在后世,也属于高寿。
&esp;&esp;如果李隆基同意济生堂建立,李瑄会任王冰为太常博士,管理济生堂的回春院。
&esp;&esp;李瑄明摆着告诉学医者,只要医术够强,所著医书影响够大,可以穿上紫袍,位列三品。
&esp;&esp;虽然只是散官,标榜身份,没有政治上的权力。
&esp;&esp;但这却是无数人的心愿。
&esp;&esp;除去诸王以外,朝堂上的三品官吏,文武加起来也不过数十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