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天将军 第500节(2/2)

&esp;&esp;那士人取出一张纸,在灯烛下缓缓张开,将两首诗念读出来。

&esp;&esp;“这两首诗,不如之前的名作啊!”

&esp;&esp;一名文人感叹一声。

&esp;&esp;他觉得此诗不是盛唐气象,没有大唐的飞扬。

&esp;&esp;盛唐诗歌所表达的艺术性是积极向上的。

&esp;&esp;如“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”的浑厚雄壮。

&esp;&esp;如“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”的豪迈奔放。

&esp;&esp;如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的兴象玲珑。

&esp;&esp;如“天街小雨润如酥,草色遥看近却无”的清新雅致。

&esp;&esp;如“解把飞花蒙日月,不知天地有清霜”的暗藏玄机,意境深远。

&esp;&esp;而两首悯农,在众人看来,艺术性不太高。

&esp;&esp;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?”

&esp;&esp;然此时杜甫却自顾自地念一遍,深深地陷入思索之中。

&esp;&esp;他感觉到这两首诗很特别,像是触动他内心深处一样。

&esp;&esp;那种灵魂颤动,产生共鸣。

&esp;&esp;这两首诗绝非不好,它表达的不是艺术,而是一种思想。

&esp;&esp;语言虽通俗质朴,但却异常地厚重。

&esp;&esp;这不是空洞的说教,更不是无病的呻吟。

&esp;&esp;杜甫能理解诗中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,还能看到李瑄在慨叹之中,凝聚了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感情。

&esp;&esp;李相能将自己的笔落在如蝼蚁一样的百姓身上,肯定他们的勤劳,看到他们的艰辛,讽刺了王公贵族。

&esp;&esp;这对杜甫的震撼,甚至超过人人称颂的《水调歌头》。

&esp;&esp;心中复杂的杜甫,灵光一现,似乎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。

&esp;&esp;虽杜甫还无法深入去体会,但杜甫心中已经埋藏种子。

&esp;&esp;求什么功名呢?哪怕能在李相手下为流外官,刀笔吏,也心甘情愿。

&esp;&esp;“大家怎么看待常平新法,我们都是贫寒的文人,可以不必有顾虑。”

&esp;&esp;在杜甫思考《悯农》的时候,文人士子讨教常平新法。

&esp;&esp;“单从新法的内容上看,此乃利国利民的大计,李相用心良苦啊。如果能完成,天宝之盛,必超开元。”

&esp;&esp;一名文人回答道。

&esp;&esp;“常平新法实施,对我等贫寒之士,或许是好事!诸位发现没有,常平新法主要是抑制土地兼并,次要是使百姓摆脱饥寒,使国家富裕。这一定会受到豪强大族,以及一些与大族有牵连的官吏的抵制。李相正是用人之际,我等前去拜谒,或许会有更多进身之阶。”

&esp;&esp;又一名文人说道。

&esp;&esp;“我赞成刘兄的说法,此乃我辈之幸,国家之幸。”

&esp;&esp;底层的文人,很难有晋升之机,特别是在科举的时候,如果不是士族出身,进士及第概率极低。

&esp;&esp;所以文人们会想方设法,要么成为边帅,甚至军使的僚属。

&esp;&esp;要么会投靠各地太守、都督,哪怕成为一个流外官,步步为营。

&esp;&esp;盛世文人都想求官,但想出人头地太难。

&esp;&esp;“杜二,你说是不是呢?”

&esp;&esp;有人征求杜甫的意见。

&esp;&esp;“新法实施起来困难,但李相志在图变,为国为民。如有机会,一定鼎力相助。”

&esp;&esp;杜甫向众文人回答道。

&esp;&esp;就像他诗中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一样。他怎么会因为困难,而知难而退呢?

&esp;&esp;如此妙法,任何阻拦它实施的人,都是自私自利的国家蠹虫。

&esp;&esp;“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,不论能不能被李相看上,我们举杯一饮吧!”

&esp;&esp;文人们一头,举杯将酒饮尽。

&esp;&esp;接下来的话,依然自然是围绕着新法议论。

&esp;&esp;不论什么时候,都不缺少讨论时政利弊的人。

&esp;&esp;不同于永阳坊的偏僻,长安平康坊一家青楼内,生活富裕的士人聚集在一起。

&esp;&esp;在妓女的陪伴下,本应该讨论诗文。

&esp;&esp;但此时却是一场争辩。

&esp;&esp;“如今国家土地兼并难以阻挡,李相公之法如久旱甘霖,既可使平民百姓免受高利贷盘剥,又可为国家增财,有何不可为?”

&esp;&esp;一名衣着光锦的士人,起身大声朗道。他在反驳一名说常平新法不好的士人。